黑眼豆豆
感应正说明心是心,物是物,心物相异,才可以感而合。
这个伪字,刘咸炘下得很重。刘咸炘的这段高论,从学术史的角度抓住了《中庸》的成人成己、成己成物,悠久无疆的实质,尤其是他把《周易》与《中庸》一以贯之,强调同中有异,异中显同的思维方式,注重了辨物居方、化质为性与原始儒学根本大体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不知见之异,则无以正之而达大道的重大学术思想。
此之谓三,是对更高级的一的回归,是真正的大中至正。此实为儒失真之第一因。果能执两,则多算一着,当矫正极端,安得但当时为是而同流合污哉。刘咸炘写道:人生态度不外三种:一曰执一,举一废百,走极端者,诸子多如此,此最下。因此,刘咸炘的表述之中似乎隐含了太史公的话:夫儒家以六艺为法。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刘咸炘的意思是,在铲除专制之害、清除法家之毒之后,与道家携起手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原始儒家、道家共同的政治理想: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民间规训以其庞大的体量,雄厚的民间基础优势成为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基石。
在翻看及查阅家谱中规训文献时,会发现不少家族的规训中某些条款文字相同或内容相似,对于圣贤、名人嘉言懿行,这种引用借鉴更为普遍。其后,或父子责善、兄弟争财,或因听妇人之言,而薄于父母昆弟,渐致家庭之内积有违言。相对于把家规家训制作成匾额或是碑文,尽管也具有传承性。光绪四年撰修宜兴《徐氏家谱》中宗规、家训中对兄弟之情的论述中就说:兄弟一体而分,自来发祥之家,未有不起于雍睦者也。
对于族人健讼、赌博、嫖娼、偷盗、招徕匪类等行为,规训之中极言上述不良行为种种坏处及后果。并且,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匾额、碑文复制数量有限,且随时间推移容易剥蚀,族谱则可以历次重修、续修,具有更好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及普及性。
民间规训重在践履家训族规注重践履这些措施,是对于族人读书入仕,报效国家等正业的莫大鼓励。麻城詹氏《家规·示奖励》就明确规定户下子弟有能奋志诗书,功名显达者,应需奖赏的规定。鄂州《晏氏庚午宗谱》中,载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所立户规的案卷,是一份国法向家规延展的实证性史料。
其后,或父子责善、兄弟争财,或因听妇人之言,而薄于父母昆弟,渐致家庭之内积有违言。如1915年第三次续修的麻城《周氏家谱》中家训敦孝悌条云:人当孩提时,片刻不见父母则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寝,则相怜相爱,固俨然孝子悌弟也。从个人修身、治学、为人处世到家庭伦理、家庭治理,宗族规范乃至邻里、乡党关系,终至国家社会,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相似或相近的家训、族规,乍一看,感觉像是具有抄袭剽窃之嫌。
民间规训语言平实,甚至几近俚语,并辅以生动案例,家族祭祀之时的大声宣读,随时讲解,保证民间规训面对家族中文化程度不高族人的可及性。在儒家文化走向大众化、通俗化,进而渗透浸润基层的过程中,家训、族规的作用和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鄂州《熊氏宗谱》卷一《重订家规序》)揭示了国法与家规相表里的关系和不同的适用范围。近世兄弟多相抵牾,小或构争,大或兴讼,子侄因而渐染,互为寇雠,良可惜也。
为使得后世子孙时刻遵循,并由家族长者,将所立户规条呈当地知县批准,得到准予备案的批示,批文中甚至有以后训示不该,许即送案惩治可也字样。对于族人健讼、赌博、嫖娼、偷盗、招徕匪类等行为,规训之中极言上述不良行为种种坏处及后果。家规、族训这些民俗文化、小传统在与精英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联系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修谱对于一个宗族来说往往是一件大事,是辨昭穆、别尊卑、联宗支进而敬宗收族的重要依据。为整饬家风,晏氏制定户规以作为法律的补充。《吴兴姚氏家训》中的《承庵公家训》就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
形成家谱与家规、家训的共同繁盛局面。民间家训族规以其庞大的体量和广泛的受众群体,成为儒学基层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总之,民间家训族规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多依托谱牒而存在,形成族谱与规训共盛现象。通过榜样示范、奖惩措施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最终保障家规家训的执行力。
也正是因为儒学不仅是形而上更是形而下的日用儒学,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血液当中了,(张立文:《日用儒学与国民精神》,《光明日报》,2016年7月21日。在儒家文化走向大众、深入民间,进而渗透浸润基层,成为民众日用而不自知的基本遵循过程中,家训、族规的作用和影响是无可替代的。
家训族规中往往以优秀的宗族成员作为榜样,要求族人读书明理。楚南云阳宁氏在重修家谱时,于续编派系之余,乃就诸大家家规、家政少为增补,为条若干。并且,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匾额、碑文复制数量有限,且随时间推移容易剥蚀,族谱则可以历次重修、续修,具有更好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及普及性。我国古代家训、家规文化源远流长。
这正是国法向家规的延展,皇权与族权互动的真实写照。甚至一些家族把家训族规张贴在祠堂内,让族人熟读牢记。
在翻看及查阅家谱中规训文献时,会发现不少家族的规训中某些条款文字相同或内容相似,对于圣贤、名人嘉言懿行,这种引用借鉴更为普遍。民国《宜兴蓧里任氏家谱》大宗祠述条云:族有不幸不悌作奸犯科者,生死毋许入祠。
这一理念于民间家规家训之中司空见惯。传统社会以士绅为主体的地方精英阶层通过宣讲圣谕乡约、制定家法族规、编订嘉言懿行以使得儒家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积善行德等观念深入人心,深入基层。
如家族祭祀时候,排位、座次往往以身份地位、功名高低、官职大小,齿序先后等一套标准严格执行,传递了较为清晰的理学理念。相对于把家规家训制作成匾额或是碑文,尽管也具有传承性。民间族谱与规训的共盛现象传统社会,各家族无论大小都有重视家谱的兴修与编纂的传统。民间规训对儒家精神的通俗化诠释与传播就规训的内容来看,家训、家规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家规家训往往也注重传承性,多有重修、增补。家无规,则无以齐族而保宗。
(作者:周国林、周文焰,分别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进入专题: 儒学 传统民间规训 。在修谱者看来,家规、家训之类内容必不可少。
甚至可以说,每一家一族都少不了家规家训的传承。愚谓国固有之,家亦宜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